大咖来了:代谢组学从入门到精通,三个月带你轻松学习!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后出现的新兴后浪。自1999年诞生以来,随着代谢组学的快速发展,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代谢组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
 
一是2017年启动的“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该项目由复旦大学联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共同承担,是上海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由中国科学家发起,代谢组学是其中重要一环。
 
二是2018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代谢组学领域研究人员进入集体共发展的阶段。
 
目前,国内的研究人员已经产出相当一批亮点成果,2020年4月《Alzheimers Dement》期刊上新发表的文章,使用5个代谢小分子就能提前5年预测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该研究成果表明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有望发现血液样本中早期诊断表型标志物(“液体活检”),也为痴呆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措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0年10月《EMBO J》期刊上新发表的文章,整合了来自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数据,以鉴定COVID-19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差异性变化。其中代谢组学的研究表明患者体内的脂蛋白、TCA和糖酵解代谢均发生显著性变化。
 
 
然而,对于其它学科的研究者来说,想要跨界开展一些代谢组学相关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1.样本采集的规范化: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临床检测的要求一样吗?
 
2.检测技术:代谢组学测什么?怎么测?
 
3.数据分析:数据拿到手,如何分析?如何解读?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邀请会长唐惠儒教授作为主讲人,面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展11期免费在线讲座。本次会议由博莱克和SCIEX中国联合承办,首节课将于2021年3月31日19点开播,整体课程将持续3个月,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课程安排
 
 
系列一  原理:样品采集与制备;核磁理论;色谱质谱原理及技术进展;代谢组学概论。
 
系列二  实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代谢通路的解析。
 
系列三  应用:应用-代谢性疾病;应用-心脑血管疾病;应用-肿瘤疾病;应用-其他。
 
主讲嘉宾
 
 
听课方式
 
扫码报名,免费云课堂
 
报完名收藏链接,方便再进入
 
 
感谢关注
上一篇: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99%的检验人都容易犯的错:参考区间不等于医学决定水平